喝酒的人經常有這種體會,喝完酒第二天的早上醒來就會頭疼欲裂,十分難受。喝酒人常說:喝低度酒上頭,喝高度酒不上頭,也有說:好酒不上頭,上頭非好酒。那么真相到底如何呢?
說起上頭,不少酒友會覺得“上頭”就是飲酒后,引起頭部神經不舒服,或面紅耳赤,頭暈心跳,惡心嘔吐……為此,以飲酒上頭與否評論酒質高低者屢見不鮮。
其實大致來說,酒精的“上頭”狀態就是一種醉酒狀態的預警階段。當人體處于醉酒狀態下的時候,酒精會通過一些微小的外界作用觸發人體一系列爆發式的醉酒反應,而這些反應就是通常所謂的“上頭”。
通常我們判斷好酒的標準一是口感好,醇厚,二是“不上頭”,因此讓人頭疼的白酒屬于比較差的。為什么會有這種區別?發酵不都是一樣的嗎?喝醉不都是因為酒精嗎,難道酒精和酒精還不一樣?哪種喝了會對身體更好一些?
我們喝的酒到底是什么
白酒定義:白酒屬于蒸餾酒,是利用釀酒微生物,在一定條件下,將原料轉化為酒精和發酵風味物質,再經過蒸餾、陳釀、勾調而成。
從這個定義我們可以看出,白酒=水+酒精(乙醇)+發酵風味物質。一瓶白酒的成分很復雜,雖然(水+酒精)占了98%,但是剩下的2%卻是形成白酒香型和風格的主要成分,由于分量少,只占2%,所以又叫“微量成分”,目前已經分析出來的常見微量成分有200種之多。
由此可見,我們在喝白酒的時候,并不是在喝單純的乙醇水溶液,而是在喝含有200多種微量成分的乙醇水溶液。
糧食酒和酒精酒的差異
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說法:糧食酒是好酒,酒精酒是差酒。這里所認為的“糧食酒”,一般指的是以糧食谷物為原料,采用傳統固態發酵法釀造的白酒!熬凭啤币话阒傅氖牵阂(不知道是啥的)原料,用(反正不是傳統工藝)生產出來的酒。那么實際情況如何呢?
我們在說酒精酒的時候,其實說的是“食用酒精”。食用酒精用的也是糖質或者淀粉質原料,和酵母菌在發酵罐里發酵之后,經過過濾、精餾得到的,不含對人體有毒的苯類和甲醇。由此可見,食用酒精是用液態法釀造的,原料也有很多種,比如玉米、木薯、甘蔗等,都是可以入口吃的,符合食品標準的。
世界上的酒分兩種,蒸餾酒和發酵酒,發酵酒不經過蒸餾提純,成分更復雜我們就不說了。所有的蒸餾酒,即使經過了蒸餾,也并不是只剩下了乙醇水溶液,而是都含有豐富的微量成分,這才有了風味各異的美酒。這里面還有一個“例外”,就是伏特加。伏特加追求純粹的乙醇水溶液,其他雜質一點兒也不想要,越純越好。
好酒未必是純糧食酒,固態法釀造的糧食酒成分復雜、香氣復雜,未必能達到理想的酒體。為了協調酒體的香氣和口感,有時候會加入少量特級酒精調味。同樣的,酒精酒未必都是差酒,伏特加就是典型的酒精酒。
酒也有好壞等級之分
我們都聽過“看花摘酒,分級存儲”的說法,傳統白酒在蒸餾時就已經分出了三六九等,更何況后續的貯存時間長短不同,自然等級和質量也不同。
酒精酒也一樣,也會根據原料、純度、口感來區分好壞,一般分為特級、優級、一級、二級等。好的酒精酒比一般的原酒還貴。
喝酒“上頭”,一般指的是喝完酒之后頭暈、頭疼、面紅耳赤、心跳加快。
好酒,一定是篩選了優質的基酒和調味酒,經過縝密的勾調配比,以及先進的生產設備生產出來的。好酒的酒體協調,在你的酒量之內,不會出現頭疼、辣口、口干、宿醉的現象。
為避免喝酒上頭這種情況,除了不喝劣質酒外,注意一些科學、健康、合理的飲酒方式,也是可以避免喝酒上頭的情況發生。
雖然,我們不能僅以“喝了會上頭”來斷言一個酒的好壞,但如何排除個人的因素,在自己正常狀態下喝了也上頭,那么這酒可能并不算好。
那為什么市面上有的酒喝了容易頭疼?其實,這歸根結底,就是“良心”和“技術”四字……(來源:酩閱 公眾號)
免責聲明:本站部分文章信息來源于網絡轉載,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。如無意中侵犯了媒體或個人的知識產權,請來信或來電告之,本網站將第一時間做出處理,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損失。